在所有灾害小队确认人已经到齐之后,总务开始了对办公楼的检查。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强烈的余震开始了。
我们的办公楼对面,是NTT的大楼。在余震当中,这栋楼好像一根面条,不仅左右前后摇摆,而且twist(扭动,就好像跳拉丁舞将上身和下身朝不同方向扭)。楼外悬挂的玻璃幕墙哗啦啦地如同麦浪那样滚动。
我本以为即使楼不塌,玻璃幕墙也会碎一地。然而这些并没有发生。余震过后,大楼还是一如既往地那样矗立在那里。
不得不赞叹日本的柔性建筑技术。简直NB得不行。当然,如果有人在上面,估计会被吓半死。
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之后,余震不再明显了。公司总务在球场上用喇叭喊话,说已经检查过,楼无大碍,让大家回去上班。大家一片嘘声,没人移动。
其实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恐怖。我还和狩野开玩笑,问他是否有遇到过那么大的地震。
“有生之年系列,这个肯定是。”狩野回答到。
大家都打开手机,查看着电车的运行状况。电车已经全面停止了。正在考虑如何办的时候,总务再次喊话,说如果想要回家的,可以在汇报给所属长之后离开了。
就这样,很多家离开公司在30公里之内的,开始尝试寻找方法回家。在球场等待的时候,公司里的十来个中国人聚在了一起。我们决定先走到车站去看看情况。
出了公司,眼前的景象虽然不能说惊呆,但是绝对是意想不到。之前平坦的马路变得凹凹凸凸,很多地方出现了过膝的积水潭。而原本柏油石子路面变得和烂泥地一样软绵绵。
我一开始以为是自来水管破裂。然而旁边一起步行的日本人听到我们的讨论,告诉我们这是管涌。原来因为海滨幕张靠近东京湾,地面下土质松软,地震之后形成很多空洞,将海水倒吸过来,从路面塌陷的坑涌出。整个地盘出现了“液状化”。
也就是说,现在路面下面已经变成了沼泽。
大家都很小心地绕开塌陷的路面向前走。可能花了2个多小时,才走完了通常只需要30多分钟的路程。到了车站的时候,已经是傍晚。
我们几个中国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倒也没有特别的忧心。而且我几个高中的同学居然很快知道了消息,通过MSN发来问候,很是感动。听他们说,成都和上海居然也有震感。我也给家里发了一条信息,说情况虽然挺糟糕但是没有受伤一切很好,不必担心。
当我们到达幕张本乡站(公司虽然离开海滨幕张站最近,但是那条线路因为靠近海边,平常风稍大就会停运,所以我们直接去了内陆的总武线车站),这里早已经人山人海,无论车站内外,地上都坐满了人。但是大家都很安静,没有任何喧哗。
车站前的公用电话门口排起了长队,我这才意识到电话可能不通了。拿出手机试着拨了一下,果然不行。但是互联网仍然可以上,很神奇。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bug”
这时大家感觉到肚子饿了。我提议到,反正也回不去了,不如先吃个饭。车站里有一家松屋,这时人却意外地少。于是我们几个进去先解决温饱问题。
吃饭时,有一个中国人同事提出他家离开这里最近,不如都去他家。于是当晚我们就决定到他家去睡。
他家有一间榻榻米的房间,大家就在那里席地坐下。这时我想起了富士山的那个小屋。
灾害的时候获取情报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从多次的灾害培训当中学到的。所以我打开了电视,看到了日本东北地方直升机的航拍。一个人开车躲避海啸,却很快被海啸追上吞入海中。而在气仙沼,因为海啸,一个炼油厂的原油泄露,海水载着冲天火焰冲入气仙沼住宅区,那里多为木头房子,很快燃起了熊熊大火。宛如东京大轰炸再现。
这时的我,意识到事情远比我想象得可怕。折腾了一天,虽然身体已经很乏了,但是我没感觉到一丝睡意,全身直冒冷汗。
我们将啤酒瓶倒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地震仪。
半夜,一个同事不小心碰倒了它,惊起一片“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