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就到了圣地亚哥,考察了圣地亚哥大学的校园。那里有比较充分的WI-FI覆盖。
我们着重调查了年轻大学生的使用习惯,他们日常主要使用的应用等。当时我们就决定下面这些应用是必须的:
- 网页浏览器
- 邮件
- 即时消息
- VoIP(Voice over IP)
- RSS订阅(含Podcast)
- 媒体播放器
同时,美国的同事不停地和我们强调Full Keyboard的重要性。因为在日本,年轻人已经可以使用10 Key(就是手机上的拨号盘)飞快地输入日文,甚至一些人可以盲打(在教室眼睛看着老师,一只手拿着手机在背后打字聊天)。但是美国同事强调在美国,人们还是喜欢全键盘。确实,当时的黑莓,也都是全键盘。
然而,小型设备的一个难点在于其体积。如果使用全键盘,那么势必会占用很大的面积。这样的话,要么设备没法做得很小,要么屏幕就没法做大。屏幕不够大,那么就无法实现复杂的应用。特别是网页浏览器,那个时候的电脑显示器标准分辨率为800 x 600像素,纵向方向还可以通过滚动来弥补,横向方向的滚动则不符合阅读习惯使用起来非常的蛋疼。所以,如果要支持网页浏览器,那么屏幕的横向分辨率就不能小于800像素。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厂商生产这样的屏幕,所以mylo 1使用的是一块2.4英寸的屏幕(320 x 240)。浏览器则是采用的Opera for Embeded。这种嵌入式浏览器会按照屏幕分辨率对网页进行重排版,来避免横滚的必要。但是,实际上对于稍微复杂的页面,效果并不好。

第一代mylo
至于键盘,机械团队通过滑盖式的设计,将其隐藏在屏幕的下方,从而避免键盘与屏幕争夺面积。当然,这种设计使得设备变厚,其实也是相当致命的。
在通讯软件方面,由于没有移动网支持,我们加入了Skype/Yahoo Messenger/Google Talk (要求规格书由我编写。然后我找了一家印度名为Ecrio的中间件供应商,然后因为第二代设计开始了,后面的事情转给了一名和我同期的日本人负责)
在开发第一代mylo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硬件团队找到了一块3.5英寸800 x 600的屏幕,像素密度达到300dpi之上,超过了一般印刷物的水平,也就是后来苹果所谓的“视网膜”屏幕。
因为有了这样的屏幕,我们决定加入更多的应用。这就是第二代mylo。
在通讯软件方面,我们增加了AIM。
在流媒体方面,增加了RSS Reader/Podcast (由我负责,但是没做完我离职了)
浏览器从Opera替换为NetFront(在这里我知道了ACCESS这家公司,不久后我便离开索尼去了那里)

第二代mylo
第二代mylo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屏幕是可触摸的。而且在屏幕的两侧,还各自有3个触摸的按钮。也就是说,触摸膜的面积要比屏幕稍大。
但是可惜的是,这个触摸膜是采用的clie(或者说PDA)常用的电阻式触摸膜。这种触摸膜灵敏度较低且不支持多点触摸,也就是不支持手势输入。PDA一般是带一只专用的触控笔的,所以使用这种膜可以避免写字的时候出现过多的笔画间的拉丝或者乱掉的情况。但是对于UI的操作,特别是用手指操作的时候,其实这种膜手感特别硬而且反应迟钝。这直接影响了使用体验。
另外一个问题是,从上面的UI界面也可以看出,采用了cross media bar。这是因为我们回到了VAIO,所以要采用VAIO当时的设计基准。但是实际上,对于触摸屏,这个设计显然是不充分的,没有有效利用屏幕的宽度。
所以在这个产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过渡时期的很多犹豫,很多不舍。有了触摸屏,却还配了一个全键盘。有了触摸屏,却还设计了翻页键,而不是用手势。甚至,屏幕左侧居然还有一个非智能手机时代过来的5-way小摇杆。
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最终都因为销量惨淡而草草收场。产品企划虽然找准了方向,自身在移动网络方面积累的不足,产品设计方面的诸多拖泥带水,以及索尼自身的组织结构等问题是失败的主因。但是这个团队在制作这两款产品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从硬件设计、操作系统定制、中间件定制、应用程序开发、互联网服务对接这样一个完整的垂直统合,这在索尼电子当中是没有前例的。所以,这个团队在我离开之后被SCE吸收,担当了PSP Go的开发。而这个团队的部长,后来也成为了SCE的开发部的部长,直到现在。
2007年7月份,因为感到大企业内部的各种内耗和束缚对于创意的扼杀和机会的浪费,在课长的推荐以及猎头的撮合下,我离开了心爱的索尼,进入了一家只有400多人的,在日本属于比较罕见的纯软件(中间件)公司,ACCESS Co. Ltd. (中文名爱可信),希望体验一下行动力更强的公司。
但是现在倒过来看,当时不走也许就能更早进入心心念念的SC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