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e团队的人很大程度上补全了我们团队只有软件的窘境。
虽然VAIO不怎么待见我们,但是我们现在也不怎么需要他们了。我们和来自clie团队的人交代了我们最初的产品愿景,clie团队表示这十分接近他们正在开发的次世代的clie,只是我们更加注重娱乐,而PDA注重事务管理。这只是应用上的问题,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一拍即合。clie的人也很高兴,他们因为公司关门而流产的项目,可以借尸还魂了。
很快,我们完成了人员的重组,成立了我们自己的硬件团队,机械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浩浩荡荡,有300多人。
我们把我们的新玩具命名为mylo,my life online的意思。
根据clie团队提供的信息,我们把目标市场锁定在了美国,因为那里已经有黑莓杀出来的全新市场。
产品的愿景被定义为:“anytime,anywhere,do anything”,即“随时,随处,做任何事情”
这个就是今天的智能手机所正在提供的。
但是有个很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怎么上网的问题。那个时候,公众无线网络(wifi)还基本没有,要随时随地上网,只能依靠移动通信网。但是,关于移动通信网,索尼的积累几乎是零。(虽然有索爱)
于是高层就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去找索爱试试运气,还有一路尝试自己摸索。
我和另外3个日本人,被选拔进了这个自己摸索的团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日本人看来觉得我英文好;另一个是因为我懂网络协议。
说干就干,我们小组几个就进行了简单的分工。有看通信模块命令的,有看电波制式的,而我则是负责研究如何在移动网上建立TCP/IP通信的。
今天的智能手机因为硬件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网的升级换代,以及Android系统等的封装,大家开发应用的时候可能已经很接近PC的思路,客户端想什么时候和服务端通信就通信,并不会考虑很多移动网的特性。
而那个时候,电池的容量很小,各种硬件设备的功耗控制功能也不强,移动网本身也没考虑长时间连续数据通信的问题。当设备从一个基站到另一个基站的时候,IP地址可能会发生变化,数据包可能会丢失,等等各种问题。
就在我们翻阅一沓一沓的英文资料的时候,我们另外一个团队到了索爱,空手而归。不仅如此,似乎还打草惊蛇,不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吹来了一阵风,要求我们停止3G网络方面的工作。
于是乎,企划只得将方案修改为,在户外配合pocket wifi使用。
因为停止了3G,所以wifi覆盖率就变得尤其重要,因为它直接限制了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clie团队与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一个索尼无线研究团队有联系,他们建议我们到圣地亚哥的大学里面去看一看,因为大家觉得只有大学生才会买这么前卫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