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写代码的日子(五)

我当时所在的部门叫VPD,即VAIO产品开发部门。然后是下面的3部2课2组。日本的组织结构大致上是部门——部——课——组这个样子。大致上,一个组大约10人,一个课大约20至30人,一个部大约3到4个课,也就是50人到100人上下,一个部门则几百号人。当然这基本是大公司满编制的情况。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

大公司的部门长基本上相当于中小公司的企业主了。在索尼内部基本上也有了SVP,也就是Senior Vice President,高级副总裁这样的title。基本上属于管理层的顶端了。

在日本企业当中,一般有三个层:经营层、管理层和非管理层。经营层基本都是董事了,属于老板。管理层和非管理层其实都是打工的。不过当创始人离去,又不是家族继承的情况,公司往往会由职业经理人接盘。在这种情况下,经营层其实也都是些打工的。因为职业经理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老板的思考方式——他们凡事讲究合理,厌恶风险,因此也没有了前瞻性和挑战的魄力。

我的课长个子很高,有将近2米。后来得知他曾是日本排球国家队二队的队员。在日本这很常见,公司里经常会有赛车手,前足球教练,等等。日本的国家队选手都是临时从大学生当中进行招募的,集训一段时间参加比赛,比赛完了解散依旧是该干啥干啥。

当然,各大学也有体育特长生。但是总之没有那种一直存在一直集训的国家队。

所以,日本的体育是真正比较落实到一般民众的。单看竞技体育,它可能并没有那么强,但是就国民整体体育素养来说,是非常高的。

在电车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皮肤晒成小麦色的女孩子,拿着板球或者其它什么体育用具。周末河堤上也都是参加运动的人。公司很多人坚持骑自行车上班,而且不像国内这样穿着便服骑个26或者28,他们都是穿着专业的自行车运动服骑着专业的比赛自行车上下班,在公司换衣服。因此公司里时常还会有淋浴间。

还有很多人周末会开赛车,赛马。这些都是要很强的经济实力支撑的爱好。这些细节都折射出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索尼实行的是弹性工作制。就是每天有一个核心时间,比如10点到下午5点,这个区间是所有人都必须在公司的。在这个基础上,自己选择什么时候来公司,什么时候走。但是得上满7个小时45分钟。

不过人事制度上虽然是如此,但是社会风气或者说习惯是很多人早上来得很晚,因此晚上也回去得很晚。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可能要10点甚至11点才来,晚上0点之后回去。这里面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家比较远(在日本单向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是很普遍的,因为买不起房子),要送孩子上学,或者是错开早高峰(早高峰的电车可以将电脑包里的电脑直接挤坏。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

但是更多的只是一种恶性循环,以及一种愚蠢的合群心理。如果部门里其他人都这样上班,而我自己是一早就来下午就走,这就意味着我和部门里的人工作节奏不同,很难一起干事。比如,人家晚上9点想开个会,那么到底下班还是不下班?一次不参加可以,每周都不参加就说不过去了吧。但是如果要待到晚上9点,那么早上来很早岂不是多上很多班?所以慢慢地,也只能和大家一样的时间上下班。

当然,这对于二十几岁刚毕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小年轻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日本公司的工作时间是长,但是效率并不高。基本上,晚上7点之前大家不知道在干些啥,很多很多会议,有关无关的都去参加一下,基本就7点了。7点之后往往才是干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所以这样愈发地不能早下班了。

当然我不能说都是如此,但真的大公司大多如此。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