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母校已经2年多了,心中或多或少还是有些留恋的。虽然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大学生活到底有什么特别值得怀念的地方,可是毕竟我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了那些日子里。
前几天曾转发过一篇关于中国经济的文章,文中有关于中国政府用钱砸产业的论述。其实我国的教育业也何尝不是如此。在我就读交大的期间,学校就陆续从中央和地方得到十数亿人民币的拨款,用来提高办学质量。离校一年后,突然得到友人发来的校园写真,方寸之间所展现的那个陪伴了我四年的校园,居然能够变得如此的陌生。
又记得曾经读到过一篇全国大学的排名,整体交大并不靠前,却有一项指标遥遥领先:科研经费。记得自己本科在读的时候,系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打工,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创业的热情远远超出了对于教学的热爱。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再加上如今就业的空前困难,听说现在在读的学弟学妹们打工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多。其实在社会大学学习也挺好,这也未必一定是一件坏事吧?
在索尼工作的所有中国员工中,交大的校友并不占少数,而且大多数都是本科生。与此相对的,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却是以研究生为主。
前几个月在美国加州工作的时候,美国方面组里的一位香港人就说:你和我们这里以前的另外一位中国人完全不一样,感觉特别国际化。我马上问他:那一位中国人是什么学校的?对方回答:清华。我又问:是研究生么?香港人说:是的。我于是答他:这个太正常了。我只是一个本科生,而且来自于交大。
中国的政治家中,清华的校友数不胜数;中国的企业家中,交大的校友比比皆是。
清华所在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交大所在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清华毕业的学生,最想去的是政府机关,各大科研机构;交大毕业的学生,最想去的是世界100强。
这两所大学,似乎就是其所在的城市的缩影。其实也是中国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
上海是蛮外向的但是交大也出过老江这样有政治头脑的人不知道他是否把政治当做经济来弄
赞赞
隔了数日再看自己写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由回想起我高中语文老师给我的一个评语:“典型的发散型跳跃思维,段落与段落之间跨度过大。”哎,果然是理科人才呀,呵呵
赞赞